资讯详情
“香泥”、“中风”和“一盏灯”
来源:
发布时间:
2017-11-07 18:08
我校每年的开学教师大会,都成为专题交流会,今年亦如此。我作为校长最后站在讲台上,讲了三个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是“香泥”。说的是有一天,有个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散发出芬芳的泥土,就把它带回家去,他的家竟然立刻满室香气,他好奇地问这堆泥土:“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,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,或是其它昂贵的材料?”泥土说:“都下是,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。”“那你身上的香味是从哪里来的?”泥土说:“我只是曾在玫瑰园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。”
我讲“香泥”的故事,就是强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、教师发展、学生发展中的意义。如同玫瑰能够熏陶泥土一样,学校文化就是一种影响,能够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第二个故事是“中风”。说的是有个人,在一次烤肉午餐中摔了一跤,她认为是自己只是穿了新鞋被砖块绊了一下而已。朋友们帮她清洗干净,又为她盛了一盘食物,她就跟着大家一起享受接下来的时光了。但是当天下午她回家后就被送到医院,当晚六点就过世了,原因是她在烤肉时中风了。医生说,如果当时有人能辨识出中风的征兆,并让病人在三个小时之内接受治疗,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。如何辨识中风的征兆?旁人只要要求病人做四个简单的动作:笑一下;说一句简单的句子;举起双手;伸出舌头,看舌头是否弯曲或偏向一边。如果病人有一个动作做不上来,那么旁人就要立刻拨打120。
众所周知,一只卖几千元、上万元的LV皮包,其原料成本其实与其他非著名品牌皮包的原料成本相差无几,但LV皮包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在生产过程中有15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要做质检。“中风”的故事与LV皮包的生产过程都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某种启示:仅有目标管理是不够的,过程管理也很重要。每个环节都要加强“质检”,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大的问题。文化管理固然是有境界的管理,但必须以精致化、精细化为基础。
第三个故事是“一盏时亮时熄的灯”。说的是一位老技师在退休时反复告诫自己的小徒弟:“不管在何时,都要少说话,多做事,几是靠劳动吃饭的人,都得有一手过硬的本领。”十年后,小徒弟也成了技师。但他找到师傅,苦着脸说:“师傅,我一直都是按照您说的方法去做的。可是,那些技术比我差的,比我资历浅的都升职加薪了,而我还是拿着过去的工资。”师傅说:“你确信你在工厂的位置已经无人替代了吗?”他点了点头。师傅说:“不管以后什么理由,你一定得请一天假。因为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,就没有人会注意它,只有熄上一次,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。”小徒弟按照师傅的指点请了一天假。第二天厂长找到他,说让他当全厂的总技师,还要给他加薪。原来,在他请假的那一天,厂长发现,工厂是离不开他的,因为平时很多故障都是他去处理的,别人不会。薪水提高了,他买房买车、娶妻生子。从此,只要经济上出现困难,他便要请一天假,每次请假后厂长都会给他加薪。究竟请了多少次假,他也记不清了。就在他又一次请假后准备去上班时,他被厂长告知:“你不用来上班了!”他苦恼地去找师傅:“师傅,我都是按你说的去做的啊。”师傅说:“那天,我的话还没有说完,你就迫不及待地走了。要知道,一盏灯如果一直亮着没人去注意它,只有熄灭一次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;可是如果它总是熄灭,就会有被取代的危险,谁会需要一盏时亮时熄的灯呢?”此故事真正的寓意是什么?可真是见仁见智了。
学校教育教学管理,说到底是人的管理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,主体与客体,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,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,有许多现实的课题,都需要大家思考和把握。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